民营经济是支撑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誉为“三分天下有其二”。截至2014年6月,福建省私营企业实有44.9万户,注册资本2.6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长21.3%、56.5%;全省个体工商户实有120万户,资金总额77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34.2%。
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福建石化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福建民营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扩展产业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出成绩。
政策扶持业绩向上
2013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10多项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稳定增长7条措施、加强企业融资服务8条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9条措施等,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14年上半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小微工业总产值7932.56亿元,同比增长19.0%;增加值1998.14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化工行业表现抢眼。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福建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石化民营企业依然业绩突出。
“这350万元的信贷额度非常及时,缓解了公司流动资金紧张的燃眉之急。”10月份通过专利权质押贷款获得当地建设银行信贷额度后,泉州晶彩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水桥长舒了一口气。
福建青松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林业化工民营企业,主营从事松节油深加工。据介绍,为加快公司现有产业领域的扩展,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青松股份自筹资金1.17亿元,投资建设年产1.5万吨香料项目,预计明年10月建成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可生产龙涎酮5000吨、乙酸苄酯1万吨、重馏份680吨,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74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58亿元,同比增长21.36%;净利润0.4853亿元,同比增长45.34%。”青松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说。
“年产500吨氧甲基异脲生产线项目自去年开始进行技改,今年3月份就开始试生产,现在基本满负荷生产,年产值超过2500万元。”福建省宁德伟业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上舜说。该公司也是一家民营生物企业,现生产L系列氨基酸,包括年产L-天门冬氨酸1800吨、L-丙氨酸1000吨。
上下配套集群发展
石化行业是福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石化龙头企业投入正式营运后,下游配套产业链产业集群基本成型,众多民营化企从中受益,得以发展壮大。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由福建炼油化工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化工公司、沙特阿美亚洲有限公司按照50%∶25%∶25%的持股比例出资共同设立的中外合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总投资约400亿元。
“虽然联合石化只是一家企业,但下游却聚集了60多家石油炼化企业,200多家与石化相关的物流、工程建筑等企业。”联合石化副总经理刘彦昌说,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福建纳川管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董事杨辉说,在联合石化购进聚丙烯等原材料,加工成管材后,又可以作为基建材料卖给福建联合石化。在短短几年间,纳川管材迅速壮大,成为泉州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此外,东鑫化工、兴通海运等一系列民营企业,都是因为依托福建联合石化而发展壮大。正是因为这样的产业集群,泉港石化园区去年实现石化产值673亿元,位列中国石油化工园区20强第六名。
今年10月,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正式启动一期施工作业。该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50亿元。由于己内酰胺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氢气和氨气,为给生产线寻求稳定原料供应、形成完整产业配套,福州市又引入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投资4.2亿美元建设煤制氢气和合成氨项目。项目量产后超过一半的产品可实现就地消化,大大降低福建省纺织企业成本。